# 编译型语言
编译型语言所开发的程序,需要通过编译器(compiler)将源代码转换为机器码后才能运行。
编译通常分为两个步骤:
compile 编译 将源代码转换为机器码
linker 链接(打包) 当源代码、资源等文件比较多时,将多个文件打包在一个执行文件中。 编译型语言所开发程序,一旦发生更改,整个模块甚至整个项目就需要重新编译,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平台编译出不同平台的执行文件,这给开发人员调试、发布都会带来一些麻烦。
常见编译语言有:c、c++、oc、swift
优点:编译器一般会有预编译的过程对代码进行优化。因为编译只做一次,运行时不需要编译,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。可以脱离语言环境独立运行。 缺点:编译之后如果需要修改就需要整个模块重新编译。编译的时候根据对应的运行环境生成机器码,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移植就会有问题,需要根据运行的操作系统环境编译不同的可执行文件。 代表语言:C、C++、Pascal、Object-C以及最近很火的苹果新语言Swift
以hello.c为例
#include <stdio.h>
int main(int argc, char const *argv[])
{
printf("Hello world!");
return 0;
}
对于以上C代码,main是程序入口杉树,实现的功能是打印字符串hello world
到屏幕上,编译和执行如下
- C语言代码预处理(比如依赖处理、宏替换),如以上代码示例,
#include<stdio.h>
就会在预处理阶段被替换 - 编译,编译起会把C语言翻译成汇编程序,一条C语言通常编译为多条汇编代码,同事编译器会对程序进行优化,生成目标汇编程序
- 编译得到的汇编语言通过汇编器再汇编成目标程序
hello.o
- 链接。程序中往往包含一些共享目标文件,如示例程序中
printf()
函数位于静态库,需要经过连接器(入unix链接器ld)进行链接
# 解释型
解释型语言所开发的程序,会在运行过程中(runtime)通过解释器一边将源文件转换为执行码,一边执行,也就是逐行翻译。
解释器可以称之为虚拟机,比如java的虚拟机jvm。
解释型语言也可以分两种:
半编译半解释 Java属于半编译半解释,它将源代码转换成中间码才能被jvm(java虚拟机)运行。 所谓一次编译,到处运行,是指在编译和运行中间,多了一个jvm这个抽象层。 中间码依赖jvm,而不依赖于平台(操作系统),只要jvm支持中间码,中间就能运行,不同平台的兼容性,就由jvm来解决,开发者可以专注于开发业务逻辑,这解决了编译语言的跨平台问题。
但如果你代码发生了改变,仍然需要再次编译。
# 完全解释
PHP是完全解释,它一次编译
都省了,直接由解释器加载源代码,就开始逐行翻译并运行。
那么,调试程序的时候,更改代码就能直接再次运行,不存在编译的步骤,它在跨平台的基础上,又为开发调试提供了便利。
但这不一定是好事,这将导致php每一次运行,都需要先解释,再执行,运行效率上比不上java的直接由jvm运行中间码。
当然,java半编译半解释,虽然通过jvm解决了跨平台问题,但运行效率上,也是比不上编译型语言的,因为编译型语言开发的程序运行时,计算机只需要关注程序本身的流程就好了,但java,jvm也是对计算机资源的一种开销,不过这种开销非常小,几乎可以忽略。